• 宜少食用“超加工”食品

    2025-05-27

          曾经在网络上见到过一篇文章说应该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红肉是指牛、羊、猪等畜肉,因为其所含的脂肪大多为饱和脂肪酸构成,较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而对加工肉类就有点不解了,总不能茹毛饮血吃未加工的肉类,后来知道应该是指超加工食品,即过度加工的食品,而且並不仅限于肉类,比如精米、白面,由稻米、小麦经过过度加工,过多地去除了表层的纤维素,甚至去掉了胚芽,吃来口感虽好,但损失了大量的营养素,亦属于超加工” 食品之列。不过,更多的是指在加工的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油、盐、糖、色素、香精、增味剂、粘稠剂、防腐剂等的食品。

          油、盐、糖是主要的调味剂,也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素,即使在家庭烹调中通常也是使用的。关键在于量的控制。当然,食用油也还有品质问题,营养专家们多主张几种常用的食用油交替使用,以优势互补。油与糖在人体内都能产生高能量,过多食用必致超重、肥胖,甚至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而盐的超标使用更是高血压的重要病因。但在 “超加工”食品中这些调味剂就会被大量使用,甚至在一些餐舘、饭店外卖的食品中亦是如此,取悦了人们的口感,而忽视了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色素、香精、增味剂、粘稠剂等皆非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在家庭烹饪中除味精外皆很少使用,但在 “超加工”食品中却大量使用以增加卖点。这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国家有关部门虽有相关规定,如每100克食品中不得超过多少、多少等,问题是生产厂商未必认真执行,二是如果过量进食此类食品,摄入的添加剂也必定超标。而据营养学家研究此类 “超加工” 食品,正因为有这些添加剂的过量加入,甚至可引起一部分人、据对美国人的估计约14%的人对此类食品产生了成瘾性,一旦成瘾,便可能非理性地追求此类食品。据研究食用 “超加工”食品者较食用非超加工食品者,仅就摄入的能量而言,每天便可能多摄入500千卡的热量。一是因为 “超加工”食品中油、糖等产能营养素含量过高,也是因为“超加工”食品让他们的食量过大,其结果自然是引发超重、肥胖等代谢性疾病问题。

        至于“超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剂,则既非人体所需之营养素亦无益于食用者之口感,加入防腐剂纯为商家利益所致。是因此类食品的加工过程大多采取一定程度的规模化生产,产量巨大,产生了转运、分销的过程,于是有防腐、保鲜的需要。尽管所用防腐剂的种类与用量有关部门皆有明文规定,但生产厂商违规使用民众较难辨识。如常见成品食物有 “保质期”长达一两年者,不难推测其防腐剂用量之大,不知何故亦能获准生产销售。

          无论米面或荤素食品乃至零食小吃,凡属“超加工”食品者,为追求口感大多缺乏纤维素,並在加工过程中将维生素损失殆尽。纤维素本质上亦属碳水化合物之类,可分为可降解(分解,消化吸收)与不可降解两类,但在肠道内皆能干扰胆固醇的吸收,为肠道内的有益菌提供养料,促进肠蠕动等,甚有益于健康。至于维生素则是人体内各种生化代谢所必须的条件。所以“超加工”食品绝非优良食品,不宜过多食用。

          当然“超加工”食品亦有食用方便、口感较好等优势,自有存在之理由。近闻有关食品卫生监督机构亦正在加紧督查以保障食品安全,恐怕不断提高保障标准,亦是十分必要之事。对广大民众而言,在追求美食的同时更须理解追求健康的重要。关注营养知识的学习,注意选择新鲜且营养丰富的食材,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合理搭配、合理烹调,一定可以吃出一个健康的体魄来。

    作者与公众号简介

        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因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本公众号名为:“”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


    来源: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
x

本网站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维护

沪ICP备13008033号-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1号楼1112-1118室

Tel:021-6433255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