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谈早餐

    2025-07-15

          “一日三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不过也不尽然,远古时代食物匮乏,大约能打到一只野兔或是采到一点野果也就随时吃了,並无留到下一顿吃的概念。岂只远古时代,直到上个世纪中期,我国北方部分农村地区,农闲时也有一天只吃两顿的习惯。相信如今在这世界上或许还有一天只吃一顿两顿,或者有食物就吃没有就饿的民族存在。

           食物在人的胃中存在的时间大约2~4小时,所以在除睡眠以外的时间里分早晚三次进食是符合生理学的原理的。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一些 “上班族” 为了多睡片刻,时而不惜舍弃早餐,饥肠辘辘地熬到中午再饱餐一顿。糖代谢的紊乱胆囊炎胆结石的高发怕是难免的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饭是一定要吃的,而且要吃得好。说到早餐吃得好,在我国首推推广东人的“饮茶”。名为饮茶,实则除茶之外还有排骨叉烧凤爪马拉糕等等之类美食可以享用。江苏淮扬地区的 “吃早茶” 亦足可与之比媲美,品种之多或稍不及,但有名点如煮(烫)干丝肴肉蟹黄汤包之类亦是百吃不厌之物。不过此类吃法,终非一般日常之早餐。

          日常之早餐,在上海有 “四大金刚” 之说,四大金刚者大饼油条糍饭糕与豆浆是也,上海人且喜当场现制者。不过如今城市发展,此类传统食品,尤以当场制作者也已不可多得,或因工作学习忙碌而无暇出门采购,则以泡饭酱菜充饥者多多。以至几年前疫病流行之时,有专家指出:要增加对疾病的免疫力,早餐不能只吃泡饭,要吃牛奶,还曾有人提出异议。

          如今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改善,人们关注健康並理解健康来自营养。多年来国家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並不断更新。近年 “指南” 在主食方面较多的是强调了“全谷类”食物及豆类与薯类等的摄入。所谓全谷类食物是指非精细加工的米面与杂粮。稻米小麦营养丰富,但精加工丧失了大量的纤维素,殊为可惜。由于米面之蛋白质组成中缺少了些人体必需之赖氨酸,而豆类食物中富含此物,故亦提倡食用豆类以作补充。除此之外,豆类与薯类食物皆富含纤维素,亦是人体必需之物。纤维素属碳水化合物一类,但摄入人体后其中一部分并不能降解或者说分解,也即不能被人体吸收。故纤维素虽可以促进肠道之蠕动,有免便秘之作用,但多不受待见。然而,随着近年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中绝大部份皆为有益健康之 “益生菌“,对于人体的消化吸收新陈代谢、防病、防衰、抗炎、抗癌、乃至情绪、认知等等皆有密切之关系,故应着力加以保护。而纤维素则恰为此等菌类之食饵,因之纤维素乃被视为营养物中之新秀。

          不过,杂粮与豆类食品等口感多较粗糙,于消化力之要求亦较高,偶尔少量食之无妨,日日食之不易。近年来我家将市售之杂粮豆类等数种相混,所用品种亦常更换,並酌加糯米以增成品粘稠之感,以豆浆机打成米浆,每日早餐食用,口感颇觉温顺,胃肠亦能受用。豆类宜先浸水,故每晚睡前将诸物料置于机中並按量加水浸泡,设定开机时间,次晨即有 “营养米浆”可以食用,並不费事。所食米浆浓淡可按需调节,足以取代传统泡饭,且无需酱菜 “下饭”,可省却盐的摄入,亦是减盐之计,于高血压者尤宜。

          当然,早餐宜丰富,牛奶鸡蛋水果之类亦不可或缺。早餐如能方便烹制新鲜蔬菜食用自是极好之事,只是油与盐宜多控制。传统之酱菜,含盐过多营养欠缺,不宜多吃。酱菜行业如能研发低盐美味且易保存便于食用之蔬菜制品,相信必受欢迎。

    作者与公众号简介

        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因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本公众号名为:“”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



    来源: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
x

本网站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维护

沪ICP备13008033号-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1号楼1112-1118室

Tel:021-6433255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