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科普小说: 怎样可算 “健康老人”?

    2024-09-22

    一.

      东华新村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立至今已经三四个月了,每个月组织两次活动,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下午2点半至4点钟左右,每次活动都有20多人参加。得益于两位组长领导有方,尤其是郑林彤副组长的宣传鼔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袁护士长的支持,参加活动的人都觉得收获满满。

      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退休的老人,而且也几乎都患有一些慢性的疾病,大家在一起交流交流防治慢性病的经验和体会,也谈一些担心与困惑,相互求教一些问题,甚至传一些关于健康方面的小道新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也常来给予一些指导,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这天的活动聊到了运动与健康的话题,郑副组长原本喜欢运动,年轻的时候还曾是打羽毛球的好手,退休后偶尔也还打打,但自从体检查出有高血压之后,夫人认为羽毛球运动过于剧烈,严管不许。郑君亦觉夫人好意,上了点年纪运动量也确应有控制,但心中总觉怏怏然,说着、说着便向众人露出上臂向众人“秀肌肉”。

      金主任笑着说,他曾经在一本旧的画报上看到过民国时期某地评选“健康老人”的活动便是比赛肌肉。郑副组长也笑了,说是外強中干,肌肉再強也是没有用的。有好几位老人也都附和这个意见,说是我们都生了慢性病了,这些慢性病又不可能治愈,只能带病延年,健康是与我们无缘了,谈何健康老人?

      不过座中也有人提到:“如果这么说,我们这些人都是病人了?”

      “那是当然啦,老郑刚才说他高血压,这里还有:老赵血脂高的、老钱有糖尿病的、老孙关节炎、老李痛风病对吧,我本人血压、血脂、血糖三个都高。”

      “是的、是的,我有老慢支、周大姐老胃病、吴大姐有气喘病、郑奶奶走路不行、王老师开过刀。”

      “还有来,我是白内障看东西模模糊糊、冯老伯耳朵聋、陈老头缺了大门牙说话不关风、禇科长腰不好、卫老板常常犯糊涂……

      “好来、好来,全有病,我们这个健康小组改名字吧,叫病友会

      说到病,大家都有,七嘴八舌,热闹得很,大约是债多不愁的缘故吧,大家都还乐观。当然或许也有对于疾病不乐观的人,坐在家里不来参加这个小组的活动。

      组长王医师是一位从区医院退休下来的放射科医生,他自己也患有高血压病,不过一直都吃药,血压控制得蛮好。王组长笑着说:

         “ 我看我们这个小组的名字就不要改了吧,生病总归不是好事情,生病表示我们的健康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要把健康管理好,争取健康长寿。

         “王医生,可是这些毛病是看不好的呀。

          “那也不一定啊,白内障可以做手术啊,做了手术就看清楚了啊,老年人耳聋,大多数可以配助听器呀,缺了牙去装假牙呀,现在的假牙可是做得跟真牙一式一样啊,问题不是就解决了吗。

         “高血压呢、糖尿病呢、老慢支呢,弄不好了吧。

         “这些慢性病虽然不能完全根治,但是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加上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控制得很好,跟健康的人一样啊。

        “可是他们终究还是一个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啊,能算他们是一个健康的老人吗?

        “人老了,总归不健康了,没有办法的,过一天算一天,将就点过吧。

      老年人大多数患有这种或那种慢性病,甚至多种慢性病集于一身,既然慢性病无法根除,而有病总是不健康的,看来健康老人是与大多数的老人无缘了,这位老兄说了这样一句伤气的话,大家不响了,也就是认同了。

    .

      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王组长觉得这次关于健康老人的讨论没有一点 正能量,大家对于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说是只能将就着过,实际上是一种沮丧的心态。应该怎么来看待这一个问题呢?他自己是一位退休的放射科医生,看个片子到内行,但不知道应该怎样解释这些问题。于是便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袁秀芬护士长发了微信,说了今天讨论的情况。

      袁护士长也觉得这件事情无解,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 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也就是说: 没有疾病不等于就是健康,有病当然肯定是不健康了。老年人大多数有些慢性疾病,确实都不够健康。但是,也似乎不能说这些老年人都是病人,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健康的老人呢?怎样才算是一个健康老人呢?她想这应该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但是她又想到医学本来就不应该是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而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模式的,人的健康当然脱离不开社会的关系,她觉得应该弄清楚这个问题。

      她去请教她心目中的老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徐家霆医生。徐主任马上想起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前两年曾经发布过一个关于健康老人的标准的文件,老年病学会也曾经有过一个关于健康老人的说法,便让她把这些材料找来看。袁秀芬很快便找到了这些相关材料,仔细阅读之后,似乎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 哦,原来可以这样理解,也确实是应该这样理解。于是便在微信里回复了王医生,说是下一次活动,她可以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郑副组长似乎等不及了,说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何不请她有空就来。这老郑确是宣传鼓动的好手,他出了一个布告,说是叫东华健康论坛,袁秀芬护士长主讲 “怎样才算是一个健康的老人”欢迎老、中、青各位居民参加讨论。

    三.

      一个周末的下午,秋高气爽,东华新村居民活动室里人头钻动,自然还是老年人居多,也有些年轻人陪着他们的父母亲。老郑主持会议,先请居委会主任做了简短的致词,便请袁秀芬护士长做主旨发言。

      袁秀芬说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我们希望老年人都能健康长寿,个个都是一个健康的老人。怎样才是一个健康的老人呢?国家卫生健康委曾经为此专门发布过一个叫《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文件。文件指出:健康老人的定义是:60周岁及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或基本自理,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都趋于协调的老人。这是一个总纲,还有九条具体的标准:首先是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其次是重要脏器的“增(加年)龄”性改变,没有导致明显的功能异常;第三是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比如三高之类,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其他还有:营养状况良好;认知功能基本正常;积极乐观自我满意;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袁秀芬说这里重要的的信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脏器的功能难免会有所改变,但是还没有明显的功能异常。“三高”等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能制在正常范围之内,而且应该“达(到疾病控制的)标(准)”,这样的老人也仍然可以算作健康的老人。在精神层面老年人难免有记忆力衰退,思维能力减弱,认知功能多少有些变化,但是只要不影响日常的独立生活,应该还是可以认为是认知功能基本正常的等等。按照这一标准,曾在北京与山东对城乡居民作了调查,符合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人占72.6%,不够健康的老人占27.4%,如此看来这个标准应该大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应该是可取的,相信广大的老年朋友也是会赞成的。

      袁秀芬的报告结束,大家鼔掌,主持人老郑说我们这是论坛,还要讨论。

      有人举手了,主持人请他到前面来说,他不肯,就在位置上讲了,他说:这不是等于降低了健康的标准吗?另外一位没有举手,就在位置上说了:那么这不等于说有病也算健康啰。

      主持人请主讲人作答。

      袁秀芬说这个标准並没有刻意降低老年人的健康标准,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病也健康。这个标准既包括了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健康的三个维度,也承认老人难免患有些慢性疾病,记忆力减退些、社会活动能力下降些,但是强调了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比如“三高”应控制良好;认知能力或虽有下降,但尚不影响独立的生活;社会活动能力当然难与年轻人相比,但是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就好。袁秀芬接着说:

      “所以这个标准对老人的健康是在具体的量化上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要求,不是很多老同志一直都希望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有适合老年人的标准吗,这就是哦。”

    “唉,这话不错,这话不错。”看来大家是赞成的了。

    作者与公众号简介

      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因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本公众号名为:“”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


    来源: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
x

本网站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维护

沪ICP备13008033号-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1号楼1112-1118室

Tel:021-6433255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