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5
中风包括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大类。前者因颅内动脉血管破裂、后者因颅内动脉血管堵塞,以致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发生缺血性坏死的病症。中风是脑卒中的俗称,脑卒中之“卒”与“猝”相通,“猝不及防”,即突然发作来不及预防之意。此病确实往往突然发作并迅速进展,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后果。
脑卒中是一个全球性疾病 ,每年全球因此病死亡人数达730万之多,位列全球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在我国此病更是高发,其发病率甚至居世界之首位,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330万例,平均约每12秒钟一例,现有脑卒中患者1494万人,其中80%因脑卒中而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脑卒中的防治实在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如今科技进步,医学发达,脑卒中也可防可治。当然,防治的重点应该在防。虽然这个病的病名叫做脑卒中,发作时往往猝不及防,不过智者的哲学应该是未雨绸缪。发病突然,让人措手不及,但之所以发病,一定有它的原因。据著名的《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载文“全球卒中疾病负担数据”称84%的卒中发作可归因于23种 “可控的风险因素”,特别是与其中14种 “独立风险因素”密切相关。可控的风险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可以预防的风险因素,而独立风险因素即无需其他因素配合,其本身一项即可引发疾病风险的因素。既然84%的脑卒中归因于这些因素引起,那么控制这些风险因素,就可以预防84%的脑卒中。也就是说至少八成的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了。
那么可以独立引发脑卒中的风险因素是哪些呢?梳理一下,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与某些疾病状况相关的、与生活行为相关的及一些与环境相关的因素。
与疾病状况相关的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肾功能障碍。高血压在这所有的危险因素中无疑是位居首位的危险因素,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没有高血压,就没有脑溢血(出血性脑卒中)”,其实缺血性脑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之一就是高血压,所以高血压与这两种脑卒中都脱不了关系,所以欲预防脑卒中必须控制高血压,而且应该努力使其达到应有的标准:一般最好能达到低于120/70毫米汞柱,高龄老人及曾患脑梗死者亦以能迏到140/80毫米汞柱为好。脂代谢紊乱、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糖尿病失控,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发脑卒中的直接因素,都需力求控制。肾功能障碍者,体内新陈代谢的废物积聚,损害动脉血管内皮,水和钠的潴留更会促成高血压並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亦必须认真治理。
与生活行为相关的因素有:钠摄入过多、吸烟及被动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缺少运动、蔬菜与水果的摄入量过低等。这其中钠的摄入量过高乃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国家,民众吃得太咸恐是最直接的推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盐(氯化钠)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5克,我国发布的《居民膳食指南》也是以此为准,不过实际消耗量却是平均在11克以上,盐摄入过多是引发高血压乃至脑卒中的直接因素,控盐,应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环节。烟酒皆是动脉血管内皮之敌,吸烟者之动脉粥样硬化往往发生较早而且严重。饮食不合理且缺乏运动者多肥胖,肥胖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三高”自然亦是脑卒中的风险因素。
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尤其是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对呼吸道的影响人们比较熟知,其实其中如pm2.5等微粒进入人体对动脉血管内皮等亦有许多不利影响,对脑卒中而言,也是一种风险因素,应加防范。
中风发作虽多突然,然而事出有因,国外的研究人员指出了14种、甚至23种相关风险因素,认为可以通过控制这些风险因素而加以预防,而且还精确地计算出可以预防84%的脑中风,十分令人欣慰。不过这些风险因素名目繁多,对于发病影响的权重也不尽相同,而且与我国的国情或许也有差异。但总体上看来要预防中风,应该奉行科学的生活行为,如合理的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此外,还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认真防治“三高”、“四高”,防控环境的污染等等。努力做到这些,中风应该是可以预防的,至少可以减少发生中风的机会。
作者与公众号简介
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因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本公众号名为:“”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