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
生癌,肯定是没有人愿意的,但是据说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20%的几率会碰到这件倒霉的事。尽管如今科技昌明,许多疾病的病因都已经证实,但是癌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当然也并非是一无所知,如今的说法是: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在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内相关基因发生突变,产生了癌细胞,而免疫功能又未能将其清除,以致癌症形成。
癌症是一种疾病,生了病要治,癌症确实也可以治,并且也有效。不过既然没有人愿意生癌,那就要预防癌症。防癌的切入点,自然就应落在引起基因突变的“内外环境因素”上。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都可能生癌,引发这些癌症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人类对它们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人们注意到打扫烟囱的工人容易生皮肤癌,认识到可能是因为大量接触到煤焦油所致。到了1961年英国皇家内科学会正式报告吸烟与肺癌的关系,1962年美国政府发表白皮书提倡戒烟以预防肺癌,可以说是正式提出癌症预防的开始。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已经明确引发基因突变的内外环境因素,主要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所以肿瘤学家甚至提出 “生活方式癌” 的说法,以警示世人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防癌的目的。
早在5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癌症的1/3是可以预防的说法,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如控烟等防癌措施,也确实看到了一些癌症发病率的下降,加上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乙肝疫苗的研发应用,以及对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治疗,又使癌症的预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尽管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癌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但癌症可预防的机率也在增高,如今的说法是至少四成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最近我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以下15种与癌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测算到十年以后的2035年可减少40.2%的癌症死亡。这15种危险因素如下:吸烟、运动不足、水果摄入量不足、pm2.5(空气污染物)的暴露(即吸入)、乙肝病毒感染、吸入二手烟、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全谷物摄入不足、过量食用红肉、幽门螺杆菌感染、过量饮酒、高体重指数(超重与肥胖)、蔬菜摄入过少、丙肝病毒感染、加工肉类吃得太多。
与癌症发生相关的因素当然远不止这15种,年龄的增长、遗传相关的癌基因、内分泌的变化、免疫力的减弱等等甚至也许是更重要的因素,但这15种,是人们自身可以控制或是避免的因素。
吸烟是最重要的可控风险因素,这事正式提出也已经60多年,一些国家癌症发病率的下降皆明确归功于控烟。在我国控烟已成老生常谈之事,“吸烟会引起肺癌” 也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了,民众的吸烟率虽已见下降,但据2020年调查16岁以上的男性吸烟率仍有47.6%,几近半数!吸烟其实不仅会引起肺癌,还与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肾癌、膀胱癌等相关。二手烟的致癌作用在此项研究中亦已明确提出,所以控烟一事在我国还需加大宣传力度与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此项研究中还指出过量饮酒亦是癌症的风险因素之一,肝癌、胰腺癌、喉癌、食管癌等皆与过量饮酒有相关性,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表示:为防癌计,最好滴酒不沾。此点在一般民众中尚缺少认识,应加强科普宣传,使民众充分理解酒精对健康的危害。
癌症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感染之间的关系久已受到注意,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这一方面有着很显著的进展,最突出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得到确认,人乳头状瘤疫苗已被公认为 “第一支防癌疫苗”,此项疫苗在我国已经开始推广使用,适宜接种的人员应该积极采用。国家疾病控制、医疗保障等部门应该创造条件促进此项防癌疫苗的应用。乙肝疫苗在我国已经列入计划免疫30余年,在有效地制止了乙型肝炎流行的同时,也证明了乙肝疫苗能预防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癌。目前我国正在为进一步消除乙型肝炎的危害,号召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对象,如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接触人类血液的工作者、医务人员、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员等接种乙肝疫苗。此举固然是为了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实际上也是为了预防肝癌,有关人员实在应该积极釆用。在此项研究中提到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是引发肝癌的重要风险因素,尽管在我国丙型肝炎的患者明显少于乙型肝炎,但我国人口众多,丙型肝炎患者估计也有千万之数,而且丙型肝炎演变为肝癌之机率高于乙肝,故从防癌的角度看来也应十分重视。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同,也是通过血液传染。故应慎用输血和血液制品,杜绝不洁注射、穿孔、纹身等行为。丙型肝炎如今尚无疫苗可作预防,幸而丙肝可用药物治愈,故疑染有丙肝病毒者应就医检查治疗,亦不失为防癌之策。幽门螺杆菌在我国的感染率甚高,虽然随着环境卫生的改善与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感染率已有下降,但由于共餐习惯未有根本改变,总体感染率仍在50%左右。虽然並非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发生胃癌,但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如今我国医学界的意见是:凡家庭成员中有胃病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所有家庭成员皆应进行检查,检出感染者除高龄老人与幼儿需另作评估外,皆应进行药物治疗以消除隐患。幽门螺杆菌的查、治方法简单,宜多作宣传,使民众理解和接受。
在15种与癌症相关的危险因素中,饮食问题占了5项:水果摄入量不足、全谷物摄入不足、过量食用红肉、蔬菜摄入过少、加工肉类吃得太多。这些话题似曾相识,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它们就是健康饮食的要素,免疫力的泉源,自然与防癌关系密切。饮食过量又运动不足,会导致体重超标乃至肥胖。肥胖之人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引发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削弱人体免疫力,让癌症的萌发有了可乘之机。
与癌症相关的风险因素甚多,即使以可控因素而论,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也是应该充分关注的。一直有这样的说法:C型的人容易生癌。所谓C型性格是指对外界的事物缺乏积极的态度,对周围的人缺少亲情与热情,甚至对自己也评价不高,总是处于一种压抑的精神状态之下。这种状态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在体内形成非特异性炎症,使患癌的风险增加。人的性格改变不易,但家属亲友应该给予关注,必要时应取得专业人士的支持,引导其摆脱自我压抑,明确人生的意义,融入社会,假以时日,终能改善。
我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皆居世界首位,这当然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如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较高,肺癌、肝癌、胃癌等预后较严重的癌症在全部癌症中所占比率较高,癌症报告、统计工作做得较为仔细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如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行为存在的普遍性。癌症问题的解决,首先在于预防,健康的生活方式,便是防癌的基础。
据说人工智能 “医生” 已经能够 “诊断出” 一个人5年内发生某种癌的机率是多少,相信这是可能的。不过,如果都这么 “诊断” 起來,恐怕人们头上都有了一把达摩克利斯剑,而惶惶终日。我想与其如此,还不如认真起来切实实行健康的生活行为,防癌于未然为好。
作者与公众号简介
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因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本公众号名为:“”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