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上海一地本属长江入海口之冲积平原,典型江南水乡之处,河流纵横,农耕时代既利灌溉亦利运输。上海之苏州河,发源于苏州吴江区太湖之瓜泾口,全长125公里,流经苏州、昆山自西而东穿过上海市区至外白渡桥东侧注入黄浦江,上海段全长54公里。
苏州河源于太湖,本系太湖藉以沟通黄浦江、长江入海之渠道,后因淤堵逐渐变狭,但仍不失为江南一隅之重要水道。苏州河因于吴淞地区汇入黄浦江,故其正式名称为吴淞江。上海开埠后,西人发现经此河可达苏州,便称之为 “苏州河”,上海市民亦随之俗称为苏州河了,实则至今其正式名称仍为吴淞江。
苏州河流经上海中心城区,两岸居民众多,商业繁华,並曾是民族工业发祥之地,因之交通频繁,上海段河上建桥30余座以利水陆运输之需。
桥为交通而建,故亦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即以有“黄浦江上第一桥”之称的外白渡桥的桥名来说,该桥建于清末之1907年,为中国第一座钢结构铆接桥梁,因过桥不收费,而被称为“外白渡桥”,甚至似乎並无其他正式名称。其他如俗称的邮政局桥(四川路桥)、天妃宫桥(河南路桥)、新闸桥(原系清代船闸)、造币厂桥(江宁路桥)等等皆有史迹可循。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政府关注民生,桥梁除交通之外更添美学功能,苏州河上之桥凡近年改建者多各具特色,与两岸风光相映成趣。
一日车乘车过武宁路桥,忽见桥上之金色标识与黑色饰物十分醒目,更见高大之白色桥头堡上金色雕塑耸立,阳光下熠熠生辉,气势不凡。遂于又一日专程踏访。
苏州河,我辈沪上老人皆曾有 “臭河浜” 之记忆,上世纪60年代后,苏州河两岸生产发展,居民剧增,河水逐渐污染,人皆避之。90年代初政府决心整治,动迁工厂,疏浚河道,终于水清有日,又绿化两岸,建设沿河步道,于沿河居民而言,终成梦幻之变。而河上之桥尤以武宁路桥之变化最为显著。
武宁路桥初建于1956年,初为木质桥梁,后随城市发展多次改建。2009年重建为现今钢梁结构3跨之桥,桥长约103米,宽30米,设双向4车道及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为配合苏州河沿岸景观步道建设,2024年3月武宁路桥又完成了景观提升工程。两侧桥头建有高大桥头堡四座,通体洁白,其顶部则耸立有金色雕像,分别代表孕育、萌生、成长与希望。我则以为其意亦暗合苏州河乃上海城市母亲河之意,惜乎高置堡顶,难以清晰辨识。堡身之柱端为石榴、葡萄之卷草纹,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象征着国家之蓬勃发展,灯柱墩上刻十二生肖,桥栏杆上雕梅兰竹菊等等,皆突显中华文化之美。据了解每晚桥之上下灯火辉煌,与两岸灯光辉映,亦沪上著名夜晚胜景之一。
桥上交通繁忙,不便仔细观赏,遂转往桥下,武宁路桥两岸东西两侧沿河皆景观步行道。但见河水清澈,高楼倒映其中,虽是初春季节,两岸却也绿树成荫,红花烂漫,市民漫步其中,悠闲自得,不远处又有人吹奏萨克斯管,其声优扬,愉人耳目,尽显祥和气氛。
旅游界多有称道法国巴黎赛纳河上之桥者,我以为其河上之桥唯亚历山大三世桥或可一比,该桥下亦有步道,但仅可通行而已,绿化与整体景观较之武宁路桥则不见优势矣。
武宁路桥当为苏州河上最美之桥。桥美,河美,环境美,美哉上海,大美中国。
武宁路桥南侧景观
武宁路桥南侧东部之桥头堡
武宁路桥南侧西部之桥头堡
武宁路桥北侧桥头堡
苏州河水清澈,两岸風光旖旎
武宁路桥东侧苏州河边步行道
苏州河畔步行道绿化带中雕塑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