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从实验室到科普讲台,从学术专著到儿童读物,陈晓亚院士以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将植物科学的魅力传递给万千大众。他的故事印证了: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仅在于探索未知,更在于让知识服务于人类福祉。正如他主编的《十万个为什么》扉页所写——“植物让生活更美好”,而这美好背后,是一位科学家对科普事业的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
在2015年创新奖的舞台上,一位深耕植物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以卓越的科普贡献摘得“科普杰出人物奖”。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凭借“植物科学与植物转基因技术对生态文明的影响”这一获奖项目,陈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将高深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树立了典范。
扎根科普一线:从校园到场馆,用科学滋养大众
陈晓亚院士的科普足迹遍布上海近百场报告讲座中,他既走进南洋模范中学等校园,为众多中学生揭开植物科学的神秘面纱;也登上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等科普殿堂,用“植物科学与生态文明”“植物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等主题演讲,回应社会关切。他的讲座场场爆满,甚至“一票难求”——从七旬老人到孩童,从科研工作者到普通市民,都被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亲切和蔼的态度所吸引。
面对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争议,陈院士以科学家的严谨与担当,主持编写转基因咨询报告,用数据与案例澄清误区。他常说:“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互动环节,他耐心解答“大棚蔬果是否安全”“转基因作物如何影响环境”等问题,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原理,让听众在理性思考中建立对现代生物技术的信任。
创新传播形式:从荧屏到纸页,让科学触手可及
陈晓亚院士的科普影响力不仅限于线下。在国际植物日等活动中,他接受媒体采访,直面公众疑虑;参与上海科教电影频道《科技2015》拍摄,带领观众探秘亚洲最大人工气候室,展示棉花研究的创新成果;更担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植物分册主编,以“一问一答”的趣味形式,为青少年播撒科学种子。这套丛书累计发行超亿册,成为几代人科学启蒙的“国民读本”,而陈院士的编撰理念始终如一:“科学普及要符合认知规律,让知识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科学引领发展:从实验室到田间,为生态文明赋能
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陈晓亚院士深知科普与科研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转基因技术是应对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的关键工具。”通过介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监管体系,他强调:“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他呼吁建立政府、科学家、媒体协同的科普机制,提升公众对生物技术的认知,推动技术健康应用。
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将转基因技术列为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双重挑战下,陈院士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国家战略选择,但必须以科学传播破除误解,以严格监管保障安全。”他身体力行,在讲座中解析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现状,用“棉花抗虫育种”等案例证明技术对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的积极作用。
“生态文明不是遥不可及的理念,而是每个人身边的点滴行动。”陈晓亚院士始终坚信,科学普及是连接科研与社会的桥梁。他希望公众通过了解植物科学,珍惜自然资源,理性看待技术革新,共同参与生态中国建设。正如他在获奖感言中所言:“当科学之光照亮更多心灵,我们才能携手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