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7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为加快优秀科普内容的下沉力度,将传统纺织技艺与文化推广到社区街道,4月7日,静安区科协携手促进中心,在静安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2021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之“绽放千年之美——邂逅扎染 布中生花”科普体验活动。
志愿服务总队专家型志愿者、上海纺织博物馆宣教部戴璐老师带领社区居民零距离体验扎染文化、感受扎染魅力,并现场帮助居民亲手制作扎染作品,在欢声笑语中提升了社区居民对扎染技术与纺织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戴璐老师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存在于布料之中的纤维,将纤维的不同种类与特性娓娓道来,引得在座居民惊叹连连。“在开始扎染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扎染时用到的布料,也就是纤维......我们在纺织领域用得到的纤维,一般是指聚合物经一定的机械加工,比如牵引、拉伸、定型后形成的柔软的细丝。古时候的人主要使用天然纤维制作衣物,比如植物的叶片、种子,以及动物的毛发等,都是很好的材料。后来,随着化学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化学纤维开始出现,并逐渐替代传统的天然纤维,成为我们现代纺织技术中大量使用的主要材料。”戴璐老师生动有趣的解说和互动,让在座的居民听得津津有味。
随后,戴璐老师就化学纤维的具体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化学纤维又分为合成纤维与人造纤维两种。合成纤维的化学组成与天然纤维全然不同,是从一些本身并不含有纤维素或蛋白质的物质如石油、煤、天然气、石灰石或农副产品,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再用化学合成与机械加工的方法制得的纤维;人造纤维则是指含有天然纤维或蛋白纤维的物质,如木材、甘蔗、芦苇、大豆蛋白质纤维等及其他失去纺织加工价值的纤维原料,经过化学加工后将天然高聚物制成的浆液高度纯净化后制成的纤维。从历史记载看,我国是人工制造纤维最早的国家。”戴璐老师的讲解让大家对纤维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分,也对如何选择扎染用的布料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戴璐老师的详细演示与指导下,居民们挨个体验了扎染的全过程。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染色技术的结合,让社区居民们大开眼界,啧啧称奇。近一个小时的体验过程中,大家边听边学边动手,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在手中诞生,居民们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欢笑声与赞叹声不断,整个教室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随后,社区居民们又在戴璐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国结的编织,为今天的活动增添一抹鲜亮的“中国红”。
参与今天活动的王女士表示:“今天的活动很有趣,很精彩。扎染不仅是需要传承、保护的传统技艺,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艺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有机会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扎染作品,学到了不少知识,感觉很有意义。希望今后还能有类似的活动,让我们大家多参与、多动手,更好、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王女士的发言得到了许多在场居民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科普活动走进社区,为大家提供更多样、更具趣味性的科普内容。
之后,志愿服务总队还将组织更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团队进入社区、校区、园区,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科普体验活动,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把科普知识、理念和精神发扬出去,使科普更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