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

国际交流活动

绿色技术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宜居城市建设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10月18日,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在闵行区大零号湾科创大厦会议中心举办,市、区相关领导同20余位专家汇聚一堂,共话“绿色技术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宜居城市建设”,分享实践成果、梳理行动路径,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闵行样板”、“上海智慧”、“中国方案”。

活动特邀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陈群和“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发起人、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出席。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一级巡视员柏国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等组委会领导,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谭瑞琮等区领导,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朱美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全球化智库(CCG)国际研究员、北京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副主席、联合国资深经济学家梅里·马达沙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教科文战略规划署前助理总干事、教科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汉斯·道维勒等特邀专家出席活动。

会上,相关领导欢迎各位专家的到来并致辞。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陈群首先代表市政协对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期待本次交流分享能够推动形成更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方案,为上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加快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陈群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发起人,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对活动历经十一载、在全社会播下绿色文明种子倍感欣慰。她强调,在“两山”理念与“双碳”目标指引下,自然保护周今年在国际合作、形式创新、活动下沉、宣传联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面向未来,她期望活动继续强化价值引领、深化开放协作、推动实践转化,讲好中国生态故事,形成更多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左焕琛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表示,上海正处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市科委始终将科技引领作为核心抓手,从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厚植科创与生态文化土壤等多方面发力,促进绿色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期待各方分享见解,助力上海成为全球绿色技术创新“策源地”。

黄红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谭瑞琮对各界长期关心支持闵行发展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主题“绿色技术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宜居城市建设”与闵行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定位高度契合。闵行区将以“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为契机,充分吸纳专家智慧,将会议成果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发展的整体规划,推动绿色技术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谭瑞琮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朱美芳带来首场主旨演讲,指出微塑料污染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塑料回收率不足10%。她提出物理拦截、化学循环与生物降解三重科技路径,重点介绍通过催化解聚实现塑料“从瓶到瓶”闭环再生的技术,并倡导研发非粮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主张以科技创新推动塑料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朱美芳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日前,李强总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宣布,建立中国-联合国全球南南发展支持机制,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上海设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引发国际关注。本次会议特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博士发表题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助力上海宜居城市建设”的主旨演讲。他指出,面对多重全球挑战,应积极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议上海创新践行NBS理念,重点统筹河口与流域、城乡发展及陆海关系三大关键,通过将NBS融入战略规划、制定清晰路线图、运用绿色技术及建立跨部门机制,建设更具韧性的宜居城市。

马超德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全球化智库(CCG)国际研究员、北京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副主席、联合国资深经济学家梅里·马达沙希在演讲中指出,地球自然系统正面临临界点,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与快速城市化带来严峻挑战。她通过哥本哈根智能水管理、新加坡数字孪生模型、上海AI绿地规划等案例,展示了绿色技术如何有效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强调技术应用须注重公平性,确保绿色福祉惠及所有社区,并呼吁通过全球协作与综合治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未来。

梅里·马达沙希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长、同济大学资深教授诸大建提出以“投资于绿”提升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世界影响力。他以上海五大生态空间为例,阐释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一江一河”沿岸更新,推动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与创新空间;依托环城绿带整合生态、社会与经济功能,实践“两山”理论。他强调,上海未来发展需推动智能革命与低碳转型深度融合,着力破解绿电直供与算力协同的能源挑战,以科技创新引领“绿电+AI”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诸大建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随后,在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的主持下,来自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国内、国际NGO,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上海环境集团等国内龙头企业,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瑛泊国际、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等国际企业的中外专家都参与了交流研讨,结合自身专业和工作领域发表真知灼见,形成了大量关键性的咨询意见。

王小明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科技创新:

人工智能引领生态与城市发展新变革


在科技创新领域,人工智能成为驱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大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李颉聚焦人工智能与可信数据,指出AI需与大量分布式可信数据结合,同时要完善数据共享、应用的法律法规与激励机制,助力数字经济绿色发展。

李颉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首席数据官梁志强提到,算力网络作为AI时代基础设施加速迭代,国内芯片企业奋起直追,中国移动已用国产芯片建设多个万卡集群,为AI发展提供算力支撑。

梁志强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复旦大学副教授凌力表示,信息技术能以较低能耗提供高效服务,以自己参与设计的上海“随申办”为例,从减少纸质账单到实现“一网通办”,既节约资源,又提升城市治理效率。

凌力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上海环境集团邹庐泉副总裁则介绍了国际首创的飞灰炉内低碳协同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工艺,该技术实现飞灰填埋减量率超95%,每年可减排3.5万吨碳,为固废治理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邹庐泉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绿色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绿色发展是本次交流的核心议题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教科文战略规划署前助理总干事、教科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汉斯?道维勒强调,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保障粮食安全等至关重要,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需通过绿色技术应对,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等。

汉斯?道维勒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能源转型工程理事会委员、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原主任黄晶指出,绿色技术虽年轻但潜力巨大,当前需解决成本、商业化等问题,同时要补齐领导力、资金、技术及公众意识缺口,推动绿色技术真正“为王”。

黄晶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区域项目主任任文伟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最好的保护,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需向城市和农业生态系统延伸,可借助高科技企业力量,结合公民科学开展监测工作。

任文伟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生物多样性保护:

多元实践守护城市生态家园


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们分享了丰富的实践方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二级巡视员钱杰介绍,上海已建成1013座各类公园,森林覆盖率达19.5%,并通过林水复合技术,在山林先行绿地实现植物种类从160种增至363种,显著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

钱杰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理查德?金东介绍,学校利用AI驱动实验室创建气候模型,改进渔业资源存量评估方法,同时监测滴水湖水质与污染情况,保护渔业资源。

理查德?金东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环境事务与园艺资深经理李卉提到,AI识别技术可助力鸟类监测,提升生态教育效果,未来有望在水生生物监测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

李卉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副教授艾哈迈德?穆罕默德?穆斯塔法建议,通过绿色屋顶、人工湿地等设施,结合遥感与AI检测技术,为城市生物多样性营造良好环境。

艾哈迈德?穆罕默德?穆斯塔法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城市规划建设:

生态与人文共绘宜居新图景


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中外专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创新思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院专业总工程师钟律强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平衡灰色与绿色设施,通过艺术赋能与智慧化运营,赋予基础设施人文温度,彰显沪派江南特色。

钟律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荷兰注册建筑师、瑛泊国际亚洲区CEO马克?德克主张城市规划应顺应自然,打造三维绿色系统,如鹿特丹的高密度绿色开发模式,同时分享了汉堡港城项目中与水和谐共处的规划经验,为上海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马克?德克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执行总监、景观部门负责人李程提及,俞孔坚博士的海绵城市策略为城市防洪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上海可借鉴世博园项目经验,吸引科技企业等参与自然恢复项目,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李程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新能源:

技术突破开启低碳转型新征程


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实践成为本次交流的亮点。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贾礼超介绍的固体氧化物电池技术,兼具发电与储能功能,发电效率超50%,电解水制氢效率达85%以上,且能灵活适配风光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为绿电消纳提供解决方案。

贾礼超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何前军指出,地球深部蕴含大量氢资源,氢可调控生态平衡,其团队在氢农业、氢医学、氢能源领域开展示范项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何前军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上海唐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振华分享,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全国已推广2.8万辆氢车,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氢能技术商业化,平衡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融合。

魏振华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活动最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一级巡视员柏国强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国际交流活动是“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的重要品牌,为上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当前上海正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各位中外专家的精彩分享极具价值,涵盖AI与数字化赋能、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化设计、绿色能源技术落地等实践路径,尤其聚焦“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绿色技术应用”两大核心,为上海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城市建设、城市绿色转型提供重要参考。他强调,组委会将系统研究专家建议,推动优秀经验落地推广。

柏国强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未来,上海将持续以国际交流为桥梁,汇聚全球智慧,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上海力量”。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 role="img" aria-label="插图"></svg>

点赞(0)
返回
顶部